吴展良:为学当致广大而尽精微或尽精微而致广大?

为学当致广大而尽精微或尽精微而致广大?是一箇涉及中西学术根本异同与古今变迁的大问题。大体而言,中国儒道传统讲究致广大而尽精微,西方科哲学传统注重尽精微而致广大。前者较适合处理政治社会与人生的实际或根本道理问题,后者较适合从事自然科学或建构复杂而无所不包的人文社会知识体系。

比观两者,若论及宇宙人生、政治社会之大道,势必不能不以致广大而尽精微之学为尊。盖以尽精微为先之学,即使能缘之而致广大,亦必不能免于专门视野与训练之限制而有所偏,不足以学兼天人古今以阐明通乎宇宙人生、政治社会之大道。

然吾国学术教育早已全盘西化,今日若直接从事致广大而尽精微之学,实难以在学校乃至社会立足。古之君子身负天下国家之期许、政治教化之重任,为学自然应以致广大尽精微为主。今日皆小民为学,又处极高度分工之社会,为学自然需以尽精微、掌握一技或说一己之长为主;致广大之事,非所关心。且因道术早已高度分裂,所谓致广大之学难以有着落,且必不为众人所信,如何落实?一旦有人言及宇宙人生、政治社会之大道,甚或企图学兼天人古今,不过供讪笑而已。

是以今之学者必先择一门深入,尽其精微,求其广大,而后方得以进而从事致广大而更求精微之学。然而若论其实际,因竞争激烈与专业化日趋严格,学生与广大学界均不免走西化专门之路而不暇,难以再为通人之学。此不免使尽精微而致广大之学亦难成,遑论致广大而尽精微!

然而以尽精微为主旨之现代人文社会学术,不免日益高度分裂而琐细,于所有重要或根本问题均缺乏共识。且因个人情志、学术皆不同,各人所言之精微亦不同,无法整合。加以学者但难能尽精微而不能致广大,视野胸襟日益狭窄。于所谓宇宙人生、政治社会之大道,更早已不闻不问。以上种种,均使现代人文社会学术的危机日益扩大,为社会所轻视。

以予一生奋斗之经验所知,致广大而尽精微之学在现代学界与教育界实不可行,即使有志讲明大道,亦只能先求尽精微而致广大,而后再以致广大而尽精微之学修正其不足。噫,戛戛乎其难哉!虽然,不如此,又如何能于人文社会之大危机有所解答?

盖儒道通人之学,势必要有所落实与表现。或在政治、社会、文化事业,或在学术思想,不能拘于一格。天性近于学术思想与尽精微者,自当循尽精微而致广大一途前进,一旦有成后,可辅以致广大而尽精微之学,以求明道。极其所至,合众人之力,必可为中华与世界学术与文化开出新局。

若其天性近于致广大而尽精微一路,则于习得一专业后,当致力于实际政治、社会或文化事业,以其自然需要通人之学。若在学术界则可致力于史学,以表现其通人之能。或有天资过人之博雅君子,能学兼古今中外天人之要,所言皆中时代肯綮,自可为致广大而尽精微之学开出新途,不在此限。以上或见诸救世之事业,或见诸广大贯通之学问,均属命世之大贤。

附记:朱子之学由禅学入手,藉心性之学得道,其实亦属尽精微而致广大,惟一路同时以致广大而尽精微之四部之学正之。陆王之学则纯属尽精微而致广大。清代考证之学,亦属尽精微而致广大一途。盖有宋以下,学者亦多属尽精微而致广大,惟同时保留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之传统耳。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雪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qtzy2014.com/gqtzy/4217.html

(0)
雪球网的头像雪球网
上一篇 2025年7月6日 上午10:17
下一篇 2025年7月6日 上午10:23

相关推荐

  • 崔天凯:中国就是要统一,这没有什么好商量的!

    “中国就是要统一,这没有什么好商量的!” “台湾问题关乎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没有谈判和妥协的余地,中国就是要统一,这没有什么好商量的!”中国前驻美大使崔天凯7月3日在北京出席第十三届世界和平论坛时如是说。   ▲崔天凯发言 北京日报客户端/图 今年73岁的崔天凯曾于2013年4月至2021年6月担任中国驻美大使,8年任期也使他成为目前任期最长的中国驻美大使。…

    2025年7月6日
    800
  • 谢乃和:中国古典学“三大体系”构建之学理抉原

    摘要:古典学作为近代西方学术分科体系中的分支学科,传入中国后逐渐建制化和学科化。一方面,中华文明拥有自成一系、卷帙浩繁的古典,在目录学上虽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形式之别,但诸种品格浑然一体。另一方面,世界文明史上规律性的“文化复根”共有现象表明,中华古典及古典文明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源头活水。因此,基于清末以来中华古典知识体系被碎片式解构的学科现状,构建自…

    2025年7月6日
    600
  • 焦佩锋: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历史观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将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与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基本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因而蕴含着独特的历史观。基于群众史观,我们将人民视作历史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标志;基于进步史观,我们反对任何形式的历史终结论,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基于和平史观,我们笃定“…

    2025年7月6日
    700
  • 冯天瑜:“轴心文明”出现的六大原因

    在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不同文化圈的“轴心文明”何以在北纬30°上下同时产生?雅斯贝尔斯确实没有真正解决这个问题。作为历史学工作者,倒是不妨进一步做一点探讨。 第一点,高级农业的出现。农业文明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的发展,迄今至少有1万多年了,“轴心时代”前后正值农业革命完成的时期。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在农业、畜牧业产生之前,人类直接依赖天然物而生活,处在采…

    2025年7月6日
    700
  • 刘壮壮:中国古代农牧政权地缘结构转换与“大一统”国家建构

    摘要:汉唐时期高强度的农垦、超载的畜牧业和自然环境的变迁,导致唐中期以后阴山南北难以兴起强大的游牧力量,而燕山南北经过长期的文化交融和各民族的共同开发,成为北方游牧政权新的政治中心。在游牧政权中心西东转换的同时,中原农耕王朝政治重心也由关中平原东移至洛阳、开封一带,农牧政权政治重心地缘格局形成“阴山—关中”“燕山—中原”两个前后相继的南北互动交融轴心。在这两…

    2025年7月6日
    7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