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伏羲图腾下的中华文明五千年实证

图片

  龙脉永续 民族自信

——伏羲图腾下的中华文明五千年实证

周 忠

在陇右天水,伏羲庙朱甍碧瓦间,三十七株古柏静立如仪,其中一株唐槐已守望大地一千三百年。2024年秋,习近平总书记驻足先天殿前,抚过明代伏羲圣像,郑重嘱托:“要将这份宝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好,让祖先的智慧和创造永励后人。” 这座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的庙宇,早已超越地域界限,成为全球华人共同的精神原乡与情感皈依。它更是一座矗立于时光长河中的文明丰碑——以凝固的建筑、无声的文物与延续千载的活态祭祀,实证着中华文明那早熟而辉煌的源头。

一、创世图腾,从人首蛇身到龙的传人——华夏宇宙观的开辟

战国楚帛书甲篇的古老墨迹,清晰勾勒出伏羲女娲作为创世神祇的伟岸身影:二神结为夫妇,生四子开天地,定日月理山河。这与《山海经》中“人首蛇身”的记载遥相呼应。武山县傅家门遗址出土的彩陶瓶上,那灵动游弋的人面鲵鱼纹,正是伏羲“蛇身”形象在史前艺术中的直观投射。这一形象绝非先民的无端臆想,而是源于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生命繁衍的崇拜,是原始图腾信仰的具象化表达。

伏羲的伟大创制,则如划破蒙昧长夜的曙光,奠定了华夏文明的基石。

阴阳肇始,道立乾坤。仰观天象之玄,俯察地理之妙,伏羲以阴阳二爻演绎八卦,“一画开天”,凿破鸿蒙。宋代陆游“无端凿破乾坤秘,祸始羲皇一画时”之叹,道破了这符号系统蕴含的宇宙伟力。

文明奠基,人道初立。结网罟兴渔猎,解生存之困;制嫁娶定人伦,别“知其母不识其父”之原始群婚;造书契代结绳,启智慧传承之端。华夏先民由此步入秩序井然的父系社会。

龙图腾诞生,族魂凝聚。以蛇身为基,融鹰之爪、鹿之角、鱼之鳞等多元图腾元素,伏羲创造性地熔铸出中华民族至高无上的精神标识——龙。自此,“龙的传人”成为跨越时空、贯通古今的血脉密码与文化基因,从红山文化那蜷曲的玉龙到紫禁城盘绕的金龙,龙纹绵延八千载,生生不息。伏羲女娲更能代表全球华夏儿女的共同祖宗,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圣经》成书时,华夏的《山海经》早已广泛传播,甚至穿到西亚北非。《圣经》叙事中的亚当夏娃尚在伊甸园摘食禁果、初识羞耻之时,伏羲女娲所代表的中华创世体系,已展现出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八卦),构建了初步的社会组织规范(嫁娶、伦理)和体系,并创造了维系族群认同的精神图腾(龙)。华夏文明的曙光,以其独特的系统性与早熟性,已然照亮东方。

二、大地湾密码,考古实证下的文明起源——传说照进现实辉煌

传说需要坚实的地书印证。天水秦安县大地湾遗址,这部深埋地下的无字史书,为伏羲时代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考古学注脚。

碳化的黍粟与油菜籽,静默诉说着“教民稼穑”的农业革命。距今约8000年的彩陶刻画符号,正是“造书契”以记事的最初文字雏形。宏大的宫殿式建筑F901遗迹,以其“前堂后室、左右厢房”的格局,有力呼应了“作屋庐”的记载。神秘的地画与祭祀坑,昭示着原始宗教信仰的萌芽与仪轨。

考古学泰斗夏鼐将大地湾文化确立为中国新石器时代七大核心区之一,其碳十四测年序列(约8000-4800年前)完美衔接并实证了伏羲传说所对应的历史时代。遗址中出土的精制骨针、石质网坠与陶纺轮,正是伏羲时代“结网罟”以渔猎、“制衣裳”以蔽体、“立规范”以安居的物质缩影。放眼同期,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骨笛与刻符龟甲、河北武安磁山遗址的粟作窖藏等发现共同表明,伏羲并非一个孤立的英雄个体,而是象征着一个波澜壮阔的文明整体跃升时代——中华文明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完成了关键性的奠基。

三、易道长河,八卦图式下的文明基因——智慧之流的奔涌

伏羲画卦所蕴含的哲学精魄,如不竭的源泉,流淌成中华文明最核心的生命基因与思维范式。

哲学根基,群经之首。八卦衍生的《周易》,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孔子韦编三绝,深研其理而作《易传》;老子五千言《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的核心思想与之血脉相通。

科技之光,道术相济。汉代张衡观卦象天机,铸就浑天仪洞察宇宙;诸葛亮借八卦方位玄机,布下变幻莫测的八阵图;中医经络学说与辨证施治,其根基正是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易理。

艺术精魂,意象万千。紫禁城的营造法式暗合先天八卦方位;苏州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其假山曲水、藏露掩映,深得坎离相济、阴阳调和之妙;敦煌飞天体态飘逸,衣袂流转间充盈着生生不息的太极韵律。

天水伏羲庙先天殿藻井之上,河图与六十四卦图高悬如星斗,正是中华智慧元典的苍穹图谱。当欧洲中世纪思想尚被神学枷锁禁锢之时,北宋理学大家邵雍已运用源自伏羲的象数哲学,推演宇宙生成演变之规律。伏羲所开启的“观象取法”、“道法自然”的理性主义与实践精神,始终奔涌在中华文明深邃的河床之中。

四、共祭人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香火不绝的认同

每逢农历正月十六,伏羲诞辰的钟声便响彻天水古城。两岸同胞肃立,共诵悠远祭文:“陇山苍苍,渭水汤汤。太昊伏羲,成纪发祥……” 自春秋时期秦文公首以最高规格“太牢”之礼祭祀伏羲,到今日海峡两岸同胞跨越阻隔同步虔诚祭拜,这柱象征文明根源与民族认同的香火,已绵延传递两千七百余年,从未断绝。伏羲祭祀在当代,承载着远超宗教仪轨的深远意义。

文化认同,血脉相连:2014年开启的甘肃天水与台湾嘉义同步共祭伏羲大典,已成年度盛事。每年逾两千名台湾同胞跨越海峡,赴陇右祖地寻根问祖,伏羲庙前的一炷心香,系牢的是割不断的文化血脉。

民族凝聚,多元一体。学者闻一多在其经典研究《伏羲考》中论证,匈奴、鲜卑、苗、瑶、彝、白、壮、侗、畲乃至部分南方少数民族,其创世神话中皆有伏羲(或其异名)身影。龙图腾,正是这“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格局最古老、最核心的精神纽带与认同标志。

非遗传承,斯文在兹。2006年,“太昊伏羲祭典”荣列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逾百万海内外游客驻足先天殿前,凝视伏羲圣像,感悟“斯文在兹”的文明传承之重与民族自豪之情。

正如澳门特区政府驻京办主任梁洁芝的肺腑之言:“伏羲文化是中华文明最本真的载体与胎记。我们有责任、有情怀向澳门同胞宣传好、弘扬好这份属于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精神遗产。”

五、文明互鉴,东学西渐的隐秘脉络——中华智慧的寰宇回响

中华文明早慧的曙光,其光芒曾穿越时空,为西方文明的演进提供过不可或缺的启迪。

技术西传,改变世界。源于中国早期智慧的伟大发明——宋代臻于成熟的指南针,引航着哥伦布的船队驶向新大陆;成熟的造纸术与印刷术,直接催生了古腾堡印刷的《圣经》,加速了欧洲知识传播与宗教改革。

哲学启蒙,点燃理性。17世纪末,法国耶稣会传教士白晋将《周易》系统介绍至欧洲,1697年更将其呈递法王路易十四。德国哲人莱布尼茨见八卦图式,惊叹其与自身创立的二进制数学原理高度暗合,视之为理解宇宙的“普遍符号”。

艺术革命,美学东渐。中国山水画独特的散点透视与意境营造,深刻影响了欧洲风景画发展,打破了文艺复兴单一的焦点透视;青花瓷上飘逸流动的云气纹、缠枝莲纹,远渡重洋后化作欧洲洛可可艺术中标志性的纤巧、繁复与自然主义曲线。

历史坐标的对比更具启示:当但丁《神曲》的叙事核心仍深陷神权框架与末世审判时,中国唐代的杜甫已以其“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沉痛诗句,直指人间疾苦与社会不公,展现出深厚的人本关怀。

伏羲文化内核中,“观象授时”所代表的科学实证精神、“开物成务”的实践理性、“天下为公”的社会政治理想,其系统性思考与早熟程度,远超数百年后才在欧洲兴起的启蒙思想。

龙图腾照耀人类文明星空——返本开新的永恒启示。天水伏羲庙仪门之上,“开天明道”四个鎏金大字,历经五百年风雨沧桑,依旧光芒夺目,昭示着文明源头的伟力。庙内千年古柏,纵使躯干虬曲倾斜,仍以不屈的姿态向苍穹伸展枝桠——这恰是中华文明最生动的隐喻:纵使历经内忧外患、时代更迭的万般劫波,其内在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始终如龙脉般坚韧永续,生生不息。大地湾遗址的碳化种子,是农业文明的实证;卦台山的爻象传说与石刻,是哲学思维的源头;紫禁城脊兽上的琉璃龙纹,是精神图腾的延续。它们共同构成了一条清晰、坚实、跨越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证据链。

习近平总书记在伏羲庙考察时强调的“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正是建立在这份由考古实证与文化传承共同铸就的、无可撼动的底气之上。在人类文明亟需对话与智慧的新纪元,伏羲女娲手持规与矩的经典造像,将超越时空,永恒昭示着:一个早慧、深邃且具有非凡包容力的文明,必将在返归本源、汲取无穷智慧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为人类应对共同挑战、探索未来之路贡献独特的中国方案与东方智慧。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雪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qtzy2014.com/gqtzy/4091.html

(0)
雪球网的头像雪球网
上一篇 2025年7月6日 上午10:01
下一篇 2025年7月6日 上午10:05

相关推荐

  • 余云辉:追忆恩师陈征教授

    陈征教授 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教育家,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全国“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获得者,“世界马克思经济学奖”获得者,在过完党的104岁生日的第二天晚上八点零五分,刷完牙像往常一样准备休息,然后平静安详地离开了世界,享年98岁。 1991年我十分荣幸成为陈征教授的首届博士研究生。虽然面试时我才第一次见到陈征教授,但是早在八十年代初进入吉林大学经济系…

    2025年7月6日
    200
  • 兰斌强:沈逸与蔡正元隔空PK凸显两人的格局与差距

      兰斌强蔡正元的视频我剪接只放了前面一部分,因为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台湾名嘴的臭味,且若对台湾名嘴和台湾社会不了解的朋友很容易被他的话洗脑带偏。这场隔空PK凸显了两人的格局与差距: 1、蔡正元除了表现出台湾名嘴一贯的发怒、诅咒、强词夺理、刺激对手的情绪发泄外,几乎没有任何有价值的观点。可归纳为一句话:叫骂发泄一通了事。 2、沈逸站在国家、民族的高度,…

    2025年7月6日
    100
  • 罗李:教育强国战略视域下教师数字化转型的方向与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1]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5年1月发布《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系统擘画了教育强国的建设目标、战略任务和实施路径,并明确了教育数字化作为发展新赛道和新优势的战略地位。[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性…

    2025年7月6日
    300
  • 郭松民:也谈香港应该建立谁的铜像?

    “国家认同不仅是文化上的,更是政治上的——并且首先是政治上的。” 01 日前,香港立法会议员何君尧提议:将香港皇后大道、维多利亚公园等带有浓厚殖民色彩的地点改名,并移走维多利亚女王铜像,换成林则徐像。 一石激起千层浪。 有人强烈支持,认为这是对香港殖民历史的清算; 也有人表示担忧,遮遮掩掩地说,改名会割裂城市的历史记忆,可能会引发诸多问题。 在我看来,何议员…

    2025年7月6日
    2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